🇹🇼【翻開味蕾的時光機】
#從一口食物,認識臺灣的記憶地圖✨
Taiwan’s Culinary memories

數味食光:臺灣飲食記憶特展
你知道嗎?一塊糕、一碗麵,甚至街頭的吆喝聲,都是臺灣人🇹🇼共同的「味覺記憶」。👇

記憶如何捕捉?如何承載?哪些記憶得以被保存與傳遞?自2021年起,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接手營運「國家文化記憶庫」這個由全民共筆的資料庫,累積了衆人的記憶與故事,透過民衆的自我書寫、記錄和上傳,建構出豐富多元的臺灣文化地景。我們相信每個人所見的世界皆值得被分享,這些記憶片段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資產。

在本展覽中,以「飲食」作為入口,進入記憶庫所匯聚的文化寶藏之中。如果用「吃」當作認識臺灣大衆記憶的鑰匙,透過「15組」飲食關鍵字,我們將看見甚麼樣的記憶面貌?

又能感受到甚麽樣的時代脈絡?

展覽中,我們將利用國家文化記憶庫素材,搭配博物館、個人與在地社區的蒐藏,加上各式流行素材與資料,勾勒出臺灣大衆飲食記憶的輪廓,願與您的味蕾會心一笑。

ChatGPT 幫我將這圖像摘錄中文文字,然後轉寫成吸睛的社群文案:

🍜💭【臺灣人記憶的味道地圖】
臺灣人心中的「滋味記憶」是哪一站?從巷口雜貨店到熱鬧市場,從戀愛咖啡廳到冰菓室相親,這些地方曾經不只是吃喝買東西的地方,更是臺灣人生活的縮影。👇⠀

🏪 #雜貨店 是小朋友的天堂、郵差的中繼站,更是社區感情的連結器。
🗣️ #傳統市場 聲音最有味!喊價聲一響,鮮度情報馬上傳。
🏬 #超商 #大賣場 是從市場進化的文化櫥窗,一站購足也能看見社會變遷。

🍶 #臺式酒樓 在 #日本時代 不只是吃飯,更是政商雅士的社交派對。
☕ #咖啡店 曾經是戀愛高機率發生地,男女主角在這裡上演微電影。
🍧 #冰菓室 除了消暑,還是 #相親聖地,許多人生大事從這裡開場。

🍲 #一道菜說出我是誰
臺灣人心裡有沒有一道菜,一吃就回到童年?它不只是味覺,更是身份認同的密碼。

🧂 #記憶是調味料
像 #馬祖 的鹽與風,讓我們在食物中,找回那段說不出口的故事與家鄉氣味。

🌊 #跨海 #味覺變異
當臺灣的味道漂洋過海,它會變成什麼?在變與不變之間,我們重新理解「吃」的意義。

🔹 #傳統模印 傳遞的不只是食物形狀,而是一種文化DNA。
🔹 #美援麵粉 曾經改變了臺灣人的主食風景,「以麵代米」養出泡麵王國!
🔹 #中華美食大使 原來你我熟悉的家常菜,是從傅培梅節目學來的?
🔹 #民主造咖 那些革命與討論的咖啡香,成為社運中的庶民美食記憶。
🔹 #國宴菜 演變出臺灣的外交風格,一道菜也能說明國家的樣貌。
🔹 #臺灣小吃 不只是夜市美食,更是庶民辛勞後最暖的慰藉。

🍜 每一口都有故事,每一味都是歷史,
讓我們用舌尖,品味臺灣的百味人生。

📍從餐桌到街角,從童年到現在,每一站都藏著我們的記憶地圖。